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

97學年度第四次教學助理研習營(ㄈ)

「如何帶動分組教學」by葉德蘭博士

-There are basically two types of people. People who accomplish things, and people who claim to have accomplished things. The first group is less crowded-

Mark Twain

葉德蘭博士現任於台大外文系,研究領域是Speech Communication,她講的主題其實是我參加這次教學助理研習營的主要原因,因為我完全沒有上過有關「分組教學」的訓練或課程,從過去學習的經驗,就算有過分組學習,卻不覺得有哪個老師很重視分組這件事,幾乎每次分組後的結果就是:做事的就那幾個。



葉教授是個講話很生動的中年女士,當年她出國留學的第一年便接了TA的工作,老師請她進行分組教學並觀察學生動態,使她能即早熟悉分組教學的進行方式。 她提到分組學習中概分為兩類,一類為合作學習(cooperative learning),一類為協力學習(collaborating learning)。美國多採合作學習,其結構性強(分工、計畫、照表操課),權威在於學科相關知識,教師地位較高(權威式教學),高控制(要學會、要正解),較適合傳統/基礎學習(文法、字彙、理論)。歐洲多採協力學習,其主動或強,權威在於小組的決定,教師地位屬協助性質,低控制,適合開發討論或知識建構的課程(分析、論證、評估)。 - Dillenbourg & Schneider (1998) ; Maughan & Webb (2001)

分組的條件有最佳解,如人數最好控制在 4-7 人以內,座位安排環狀為佳,至於如要至戶外討論,請務必事前通知。原因是,國外的女生打扮都半很辣,如要坐在草地上討論會很不方便,事前通知可讓女同學們穿著適當的服裝。

分組學習的準備工作有很多,初期時可做個問卷,讓來自不同科系的組員們對彼此可以有初步的了解,接著TA可參與各組的討論,此時便可留意同學是否有搭便車的情況發生。

最後小組分享成果或報告,評分方式也滿有趣的。首先,各小組上台報告後,由其他小組進行評分,並鼓勵他們寫下看完報告的感想,並指出其兩項優點及兩項缺點。接著,就是對自己小組的組員進行評分,如果給大家都一樣高分,則自己只能獲得一分,因此也不能當個爛好人。

在理工相關科系中,最常分組的原因就是為了做實驗/寫程式,而且這些東西都無法在上課中進行,因此老師跟TA似乎無法有效的介入分組學習。不過,最後小組成果分享的進行及評分方式倒是可以思考怎麼利用。

最後,葉教授給我們 Margaret Mead 的一段話: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,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; indeed, it'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.

沒有留言: